用系统思维办好高质量思政课
2024-03-20 17:25:00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提出了明确要求。五年来,思政课建设在“3·18”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成效卓著,行稳致远,取得了根本性、全局性的变化,尤其在贯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方面,全国各地各层次学校立足优势学科和自身特色,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取得了长足进步。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不能仅仅将其视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课程放在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中,而应该作为整个人才培养和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课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其走正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因此,结合思政课的特点,高校不能将思政课孤立作为一门学科来看,而应该用具有整体性、协同性、结构性、动态性等多重特征的系统眼光推进思政课的协同发展。
  要坚持战略思维,全面把握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五年前的“3·18”座谈会,立足长远,着眼大局,跳出了课程、教育的视角,将思政课放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党的百年伟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和思考思政课。座谈会从党的百年伟业的光辉历程中阐明了思政课在学生品德培养和人格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百年伟业要求思政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意识,并不断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推动思政课的发展创新。领导人敏锐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世界正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思政课建设要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来进行认识和思考,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同步激荡,中华民族如何在风云变幻中持续推进千秋伟业?最重要的是人的问题。用思政课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必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凝心聚魂,固本培元,接续奋斗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破解难题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更需要坚持战略思维进一步把握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要坚持创新思维,全面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五年前的“3·18”座谈会,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为此,领导人提出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新命题,点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三性一力”的导向,提炼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并且还为思政课与其他教育资源相结合为思政课提优增质赋能的深化了认识,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意味着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和逻辑能力,并且还要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学生的认知需求,不断更新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典型案例,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其次,增强思政课的“三性一力”,即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到提升学生的“点头率”。再次,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思政课全过程、各层次上做了规定,阐明了思政课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最后,思政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拓展思政教育多种形式和载体,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方式,推动思政课提优增质。五年来,江西省上下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出彩”的改革创新路径,持续推进“大思政课”改革,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为改革突破口,以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走读、课外实践为载体,持续推动了思政课提质增效,确保了思政课与时俱进的育人成效。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需要坚持创新思维,锚定“三性一力”目标,持续发力。
  要坚持辩证思维,全面推进思政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五年前的“3·18”座谈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出思政课全过程的“八个相统一”,并且还要求,“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用辩证思维促进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探索新时代思政课和其他元素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规律。一是要全面把握思政教育目标,既要注重学生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使教育目标更加全面和具体,并且还要根据不同的学段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二是要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同时,确保学生不同阶段内容的连续和衔接。三是建立科学严谨务实的评估机制,尤其在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机制上,“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想方设法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用好辩证思维,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
  要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于思政课教师素养问题,“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把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哲理、学理讲清楚,守好意识形态底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思政教师“六要”中,第一个“要”就是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道德指向,时刻以党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确保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其次,思政教师“情怀要深”,具备家国情怀、教育情怀、仁爱之心,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中汲取养分,用真实情感感染学生,积极探索适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要坚持精准思维,持续推动思政课跨越式发展。五年前的“3·18”座谈会,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从百年党史中回顾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思政课的重视和积极部署,总结过去取得的经验,指导当前强国建设、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办好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精准思维,因地制宜、因时制略、因事创新,审视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勇于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切实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关注社会变革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推动思政课向更高水平迈进,持续推动思政课跨越式发展。同时,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好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推动思政课跨越式发展。(来源:江西财经大学,作者:王金海、张富成、邱晓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