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打造可听可感可学可做的思政课
2021-01-28 16:48:00

    冬日的南矶山,美丽天成。当无人机飞升至鄱阳湖的高空,镜头下的广袤湖面栖息着成片的候鸟,湿地植被层次分明,操控无人机的江西农业大学大三生邱建伟掩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堂思政课。”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2020年下学年,江西农业大学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公共选修课,以学为基、以行释理,将该课程打造成青年大学生可听、可感、可学、可做的思政金课。

  5个月打磨,1分钟“秒光”的思政课

  “一座难求”“选课秒杀”——这是江西农业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的真实写照。

  让大学生在思政课上“抬头”,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江西农业大学做了种种努力: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该校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指导备课,在他看来,上好思政课必须回答好“为什么讲”,搞清楚“讲什么”,解决好“怎么讲”。

  2020年7月,江西农业大学邀请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占仁教授率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团队与全体思政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初步确定了打造一堂江农特色的思政金课的教学思路。会上明确,这门课程要充分认识运用新的世情、党情、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回答好“为什么讲”的问题;要将课程的系统性设置和专题式教学紧密结合,引导学生领悟、理解、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要落实条件保障,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

  随后,江西农业大学多次举办课程建设方案论证会,原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审阅方案,经过多次论证,最终明确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内容体系,保持逻辑上的科学严密和内容上的体系完整,设置12个专题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

  9月中旬,经过近5个月的备课打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课程正式在江西农业大学选修课体系中上架,受疫情防控影响只开放了300个大课名额,迅速被年轻大学生“秒光”。

  来自江西农业大学国土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大二生周俊良回想自己“抢课”的情景,“这门课程是9月5日凌晨上架,晚上12点我和室友守在电脑前抢课,我手快抢到了。”

  江西农业大学领导领衔教学团队,让大学生思想“解渴”

  2020年10月18日上午9时,江西农业大学逸夫报告厅坐得满满当当,没有选到课的同学们站在报告厅过道上。这是江西农业大学新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课程首讲,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和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联合为同学们讲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大二生袁云课上认真记着笔记,课后直呼很是“解渴”,开设这门课太有意义了。

  既从理论上讲清,又能适应青年学子需求、为他们解渴——在党委书记黄路生看来,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江西农业大学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机制,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

  组建“1+1+1+1+n”模式的专题教学团队。由“一位校领导+一位思政课专职教师+党政部门负责人+在校研究生+若干外聘专家”组建专题教学团队。11名校领导领衔,一大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各业先进模范、高校名师大家参与教学。

  打造专题化的课程体系。学校采用专题授课,将知识充实、特色嵌入、联系实际,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着重理论研究与最新实践相结合、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把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提炼出来,并针对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做出理论的阐释和现实的解答。

  创新多样化的授课方式。除了课堂讲授,各专题的教师在授课时“各显神通”,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法开展专题教学,通过多形式、多路径、多层次、宽视野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

  打通思政课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有意义的课有意思起来,让思政课堂更生动、学生更喜欢?江西农业大学的老师们说,怎么生动怎么来。300名学生分成11个小组,走进湿地保护区体验美丽中国的江西实践、走进反诈中心感受国家安全、踏上小平小道触摸红色历史……体验式实践课堂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和教室,深入乡村田野调查体验,切身体会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真正让思政教育在实践中鲜活生动。

  “这门课程以实践释理,从各个侧面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以此推进大学生对理论的深度认同和自信践行。”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汉一介绍。

  专业实践激发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赵小敏带领同学们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南昌市新建区南矶山湿地保护区,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态文明思政课。同学们操控无人机观测湿地候鸟,亲手操作仪器检测鄱阳湖水质。

  来自四川广安的大二生周俊良是江西农业大学绿源协会的一员,他测到鄱阳湖水的“溶解氧”数值为11.68,这意味着鄱阳湖水质含氧量达到一类水质标准。“我在课堂上聆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在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成果。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做起,用光盘行动、保护动物、垃圾分类等力所能及的行动为生态文明做贡献。”

  “红色走读”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用理论的能力。在湾里工业文明纪念馆和太平镇,同学们领略了这座工业文明纪念馆20世纪70-80年代生产的工业产品以及历史照片,看到了湾里工业文明的发展脉络,切身体会当今社会的巨大变革。同学们重走小平小道,重温改革史,让红色文化成为思政课的“活教材”。

  “社会调查”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万年县稻作文化基地,同学们聆听中华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实地体验中华稻作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理解“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同学们表示,作为农科学子要在实践中增长技能、不断成长,做一名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在永修县卫民蜜蜂产业园,老师以蜜蜂的团队精神启示大学生深入理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道德涵养”实践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同学们走进长天廉文化主题公园,通过触及内心的廉政教育,深受震撼和教育,深切感受到“贪廉一念间,悲喜两重天”的真谛。在南昌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同学们亲身感受“国家安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三生徐城通过参观学习深有感悟:“人民公安无时无刻不在守护着我们的幸福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编辑:吴永亮/稿源:江西农业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