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深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优势,聚焦百年党史中的“江西红”,立足学校交通特色,通过精心录制、用心推广、专心研究《乘中国高铁 寻江西红色经典》,着力打造一堂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的党史精品课,实现红色教育课程化、课堂教学网络化、党史学习常态化,不断引导广大师生自觉争当红色基因的学习者、传承者和践行者,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精心录制精品课,烹调美味“思政大餐”
华东交通大学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中心团队成员努力做“大厨”“名厨”,通过集思广益、精心录制、反复打磨《乘中国高铁 寻江西红色经典》,给学生提供营养丰富且美味可口的思政“大餐”“套餐”。
录制的场所更多样,通过走出传统教学场所到南昌舰、井冈山、瑞金、永新、安源等20余个教育基地进行现场录制,以强有力的代入感,讲述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等,努力将其打造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
录制的主体更多元,不仅有校领导牵头,也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骨干担纲,还组织学生党员甚至邀请当地退休老党员及烈士后人主讲,充分发挥“朋辈教育效应”。硕士研究生史思涵兴奋地说:“很荣幸我能成为《乘中国高铁 寻江西红色经典》这门课的主讲者之一,让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我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成长。特别是当我亲身来讲述这些故事时,我更能感受到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吾辈当自强!”
录制的内容更独特,课程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黄洋界保卫战》《红井:吃水不忘挖井人》《苏区干部好作风》《万里长征第一渡》《清贫与信仰》《农民将军甘祖昌》《小平小道》等单元,充分利用“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乘坐中国高铁沿线寻找江西的红色经典轨迹,以“红色文化+高铁”的育人方式,将带领大家一起重温那段革命历史,感受那些英雄故事,走近那片红色圣地,品味共产党人原汁原味的初心与使命,让信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
用心推广精品课,讲授既“活”又“火”
通过“线上+线下”,《乘中国高铁 寻江西红色经典》持续得到认可和应用。线上,已相继上线华东交通大学超星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树”平台,现已对外免费开放,课程已被江西、辽宁、湖南、四川、陕西等大中专院校选用。党史精品课获评华东交通大学2021年在线精品课程,获得全国“高校影视作品交流展映”活动教学类一等奖。
线下,团队成员有机地将党史精品课相关内容融入到党史宣讲、思政课堂和专业课程等当中。在开设的《乘中国高铁 寻江西红色经典》公共选修课中,采取“情景再现”的沉浸式教学法,坚持音乐教学与理论传授相结合,每堂课都邀请艺术学院音乐专业教师教唱一首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红色歌曲,让学生在学唱红歌中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虽然我是学交通运输的理工科学生,但我对《乘中国高铁 寻江西红色经典》这门课很感兴趣,因为这门课程通过实地讲解‘小故事’引出人生‘大道理’,而且还能现场学唱红歌,让我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西红’的魅力所在,为我了解党史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提供了新的视角。刚刚,老师讲授的是《龙源口大捷》专题,我们一起学唱了《十送红军》,这样的课我们都愿意上。”大二学生温炜城高兴地谈道。
专心研究精品课,为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教学首先要成为“高手”,科研也要努力成为“好手”,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有“源头活水”。为此,团队成员围绕《乘中国高铁 寻江西红色经典》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主动建言献策,将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党史精品课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目前,团队成员围绕党史精品课已获批主持了教育部思政专项、江西省社科规划等项目,获评了江西省教改成果二等奖、全国红色旅游理论建设突出贡献奖,在中红网、《红色文化学刊》等发表了相关论文。(通讯员:刘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